- 发布日期:2025-04-12 03:49 点击次数:61
近日,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普外科李颀主任团队再次接诊了一位慕名而来的外籍小患者。
今年6岁的南丁(化名)来自蒙古国,出生后就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在当地以及土耳其经历过反复巨结肠根治、造瘘、关瘘等10余次手术,不仅损失了全部结肠,还未获得痊愈。多年治疗无果、花费高昂,让南丁和家人痛不欲生。一筹莫展之际,家长通过朋友得知中国首都儿科研究所李颀主任团队长期致力于疑难肛肠手术,去年就成功治愈一名复杂的蒙古国患儿,于是立即启程从土耳其出发来到首儿所。
李颀初次见到南丁时心痛万分,小姑娘骨瘦如柴的身体上布满了手术瘢痕,不仅吃喝困难,腹部和臀部还可以看见瘘口不间断地溢出粪便。
李颀初步分析南丁出现了肛门吻合口异常,但考虑到多次手术的详细过程不详,于是迅速联合超声科主任马亚、普外科主任医师孔赤寰对南丁的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和诊断。马亚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南丁存在肛门吻合口瘘、窦道及肠道内瘘。孔赤寰通过肠镜发现,南丁的肛门吻合处肠管已经回缩,以回缩点为源头形成了两个窦道,分别通往腹壁及臀部瘘口。诊断明确后,李颀制定了详尽的诊疗计划,包括术前禁食、抗感染及静脉营养支持,改善患儿情况后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李颀小心翼翼地分离粘连、清理腹壁窦道后,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患儿既往为全结肠切除、回肠肛门吻合,通过盆腔拖出至肛门吻合的回肠扭转了360度,这种并发症在文献中有个专有名词——吻合肠管扭转(twistedpullthrough)。因为这个扭转,导致患儿吻合口肠管张力增加、供血下降,从而坏死回缩,细菌外侵导致从臀部和腹壁穿出形成窦道。李颀通过仔细分离、复位肠管,再次拖出肠管进行了吻合。同时术中还发现,患儿仅剩的150cm肠管存在着一处由吻合器缝合的肠内瘘,这种内瘘类似于短路,使得患儿营养吸收面积大大下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遂切开了此处肠内瘘,并分别修补了肠管以矫正短路。至此,患儿存在3处肠吻合口,在盆腔内还存在2处陈旧窦道,按照既往经验应同时行保护性肠造瘘。但李颀结合此次手术过程顺利,ICG荧光血管显影提示新吻合肠管活力好,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即回肠愈合能力强于结肠,考虑肛门吻合口再次感染可能性不大,再次造瘘对患儿的痛苦以及家庭的负担较重,于是决定不再造瘘。
手术后,南丁恢复良好,肛门排气排便通畅,逐步恢复进食,腹壁和臀部窦道也逐步愈合,脸上也再次出现了笑容。术后复查超声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既往感染灶吸收。南丁顺利出院后,家长满怀感恩,对中国医生表达了诚挚谢意。
此次外籍患儿的成功治疗,不仅彰显了首儿所普外科在综合诊断与手术治疗方面的卓越实力,也反映出随着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高,中国正逐渐成为国际医疗领域的新热点。未来,预计将有更多来自周边国家的患儿,特别是患有疑难病症的患儿前来就医。